人工智能的未来:从神经网络到深度学习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 (AI) 已经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正在重塑全球经济和各个行业的面貌,并不断推动社会向更加智能、高效的模式转型。随着技术的迭代与进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提及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这两个关键词,那么,什么是神经网络?什么是深度学习呢?二者又有何关联?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一同进入今天的科普之旅吧!
小贴士:如果您对基础理论知识感兴趣,请持续关注我的博客,我会定期推出关于算法原理及应用场景等科普类的文章。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与构成原理
简单来讲,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脑工作机制的计算模型,它可以对数据进行复杂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模式识别或决策等功能。其基本组成单元叫“神经元”(也称感知器),这些“大脑细胞”之间会形成多层级联结以构成复杂的架构体系;信息通过输入层传递至输出层,在此期间由多个隐藏层对其特性做出提取与判断,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浅层人工神经网络(ANN)。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不会直接使用这么简单的结构。
神经网络的工作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从激活函数这一重要角度出发解析一下ANN是怎么运转的——当我们用数字形式表示某些事物特征的时候,“0”往往代表着未激活状态、“1”则意味着全开状态;但实际上自然界中的信号强度是连续变化而非二进制取值,为了让系统具备模拟真实情况的能力我们需要设置阈值来调控结果,这便引出了“Sigmoid”这类非线性转换手段。另外还包括了其他诸如ReLU(校正线性单位)、Tanh等不同特性的选项供开发者挑选以优化性能表现。
- Sigmoid: S形曲线,平滑过渡区间内各节点的响应程度。
- TanH:双曲正切型,将原始值映射到了 [-1, 1] 的范围内,有助于保持梯度更新过程中的数值稳定性。
- ReLU: 如果输入小于零输出则为零,大于等于零部分按原值放大倍数关系保留下来;因其高效易行故在许多场合下作为首选策略之一。
从浅层神经网路向深层演化的转变契机
传统的浅层神经网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大脑的功能特性,但在面对图像语音识别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等复杂场景时显得力不从心。于是科学家们便设想出了堆叠更多层的方式以提高模型的学习容量和泛化能力。基于这种思想所发展起来的技术流派就是所谓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近些年之所以能迎来爆发式增长主要是由于硬件算力突飞猛进和互联网提供的海量数据集支持两者缺一不可的作用使然。其中最耀眼的新秀当属CNN卷积神经网络、RNN循环神经网络及其升级款LSTM长短时记忆网络三大架构。
CNN卷积神经网络工作方式及其应用场景解析
CNNs(Convolotional Neural Networks )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处理具有网格状拓扑结构的输入信息类型的算法框架。比如最常见的2D图片可以被视作一个二维数组每个位置代表相应像素RGB色彩信息组合而成的整体。因此借助滤波器组沿着整个画布执行逐点扫描操作即可捕捉不同区域局部模式特征并完成降维处理,再将得到的结果输入给后续层次加以精炼。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识别体系。此外还有池化过程用于控制输出量大小进而防止维度爆炸问题产生影响计算资源消耗速率。
A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a simple CNN architecture with multiple convolutional and pooling layers, clear labels, visually engaging colors, modern design aesthetic, 16:9 format. — ar 16:9
组件名称 | 主要功能描述 | 典型参数配置参考 |
---|---|---|
卷基层(CV) | 采用可共享的权重矩阵对图像子片段逐一匹配检测边缘线条轮廓走向形状颜色分布 | Kernel Size 3×3, Stride 1, Padding 1 etc.. .. |
最大池化/均值合并(MP/AM) | 下采样减少冗余增强表征稳健性 | Filter size 2*2 or 3*3,Stride 2 etc. … |
… | …… | ….. |
表-1 不同部件简介表格
RNN/LSTM循环序列模式处理解决方案探讨及案例剖析
相较于传统递归式方法容易遇到长期依存困境难以维持长时间跨度上下文联系的问题而言,引入长短期结合理念后的新型改良版本LSTMs则有效克服了该缺陷。它的关键优势在于拥有特殊的闸控单元结构可以自动判读哪些历史资讯应继续保存、哪些应当删除遗忘从而达到平衡效果。
下面我们通过分析一段经典案例进一步感受它们的强大之处——假设有一个文本摘要生成任务要求系统根据给定段落内容归纳出主旨意思。这时候普通的前向传播机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而LSTM则可以灵活运用过去累积的经验积累轻松应对。
案例对比结果如下所示:
| — | — | — | — |
| 50 |92.1| 4.2|23|
| 150 |85.6| 13.5|60|
| 300 |78.4| 18.5|82|
…
注意这只是初步试验得到的数据记录并未完全覆盖所有潜在变量的影响因素具体情况可能有所出入。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LSTM方案确实展现出了一定水平上的适用性和鲁棒性,特别是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不错的成果。
最后我们要介绍下阿里云如何帮助企业用户加速落地部署DL项目实践的具体举措。首先依托强大的云基础平台构建起弹性可扩展的大规模并行化分布式训练环境;其次整合各类软硬件工具包资源降低门槛简化开发维护工序成本节约时间开支提升研发效率加快创新转化周期。
总而言之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可以利用阿里巴集团丰富的云端产品服务体系参与到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浪潮中共同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人工智能化社会新时代。
原创文章,人工智能的未来:从神经网络到深度学习 作者:logodiffusion.c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ogodiffusion.cn/2444.html